游贺兰山

2011-02-23   新洲中学

     

(孙雨生。2010年暑假)

贺兰山,蒙古名字为“奔腾的骏马”,是强烈地震带,大致为南北走向。山的西面是内蒙,以东为银川平原。整座山脉南北长220公里,东西宽2040公里,远远望去,山脉连绵不绝,直达天际。

 

贺兰山

 

到宁夏,不能不去贺兰山。那是一座巍峨挺拔,气势雄伟的大山,在我的心中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大山。最初知道这个名字,是在许多年前上中学的时候。那时知道,这座山,不仅挡住了西北的风沙,也曾阻止了鲜卑,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下的步伐。在汉,唐,明等时期,这座山都一个有着相当重要作用的军事要塞。

我们早上八点出发,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贺兰山脚下,从岩画风景区进山。贺兰山太大太长,如果随便进入会有危险,那里地形复杂,游客稀少,极容易迷路。前不久就有几个大学生在山中与同伴走失而不得不求助110才得以获救。虽然没有开发的地方可能更有看头更刺激,但我还是不敢冒这个险,毕竟,生命是最重要的。

贺兰山中的石头或大或小,多呈彩色,有的色彩十分艳丽,令人惊叹。最有特色的还不是这色彩,而是悬崖峭壁上的岩画。有动物,牛,羊,马,鹿,狗等;有人,有日月星辰,有狩猎场面;还有一些是战争场面。这些画面有的比较模糊而抽象,也有的清晰而具体。是什么时代的人绘上去的?又想表达什么内容?这一切还都是谜。

你能看到岩羊吗

 

沿着谷底向里面继续走去。一条小溪出现在眼前,溪水清澈见底。仔细看去,溪水里有小小的鱼儿在游着,自由自在,无忧无虑。不知它们来自何方,也不知要游到何处去。顺着小溪向上望去,却望不到尽头,只能望到拐弯处里,又是另一座大山。伸手掬一把水,凉凉的。拍在脸上,顿感一阵清凉,精神为之一振。真想喝一口啊,可进山之前就被告之,这水是不能喝的,里面含有太多的矿物质,喝了会生病。

贺兰山中多奇石,怪石。那不同色彩的石头,更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。山谷两侧的岩石十分巨大,都是连在一起的,造型或卧,或立,或仰,或俯,气势十分雄伟。而谷底溪边则是一些很小的石头,常年的雨水冲刷,这些石头多半失去了棱角,但那石头中的颜色却是千年不变。那些石头实在是太可爱了,不同的色彩在不经意中会组成奇特的图案,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。我比刘姥姥进大观园还兴奋,欢喜地拣了这个又拣了那个,没多久就装了大半个包,可是我也走不动了,石头太重了。只好又心疼地从包里把石头一块块拿出来,放回到溪边,只留下一两块最喜欢的。

岩画

 

在一处不陡的地方,我爬了一会山。山上的植物很少,多长在岩石的夹缝中,又多是一些叶子极小或叶子呈针状的植物,叫不出名字来。这些植物都十分耐旱,也能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。我试着用手去摸摸,却不小心被刺到了。原来这些植物上多半都带有尖尖的刺。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这些植物形成一种了自我保护的功能,我再一次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。由于体力和安全的原因,我没有登到山顶便下来了,沿着小溪,继续向大山深入走去。

远远听到哗哗的水声:心中疑惑着:是溪水变大了吗?带着好奇,转过一座山,却惊奇地发现一个瀑布!那清澈的水从山顶沿峭壁奔流而下,一路拍打着岩石,喧哗着,嘻闹着,迫不及待一般跳入谷底的一个深潭,大有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的气势。那飞溅的水花,在阳光的映照下,闪现着点点金光或银光,让人有种眩目的感觉。常年干旱的宁夏,本来就缺少水。在这处处是岩石的高山上,更是干燥异常。山上植物都很稀少,哪里来的这清凉凉的水?望着那白色的玉带,我竟有些呆了。

我立在瀑布下面,那瀑布的喧嚣与谷底的沉寂是那么的矛盾,又是那么的和谐。我呆立着,早已忘了自己置身何处。我不再想这瀑布发源何处,也不再想它最终又流向何方。有时我们无法知道大自然到底有多神奇,我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,任由冰凉的水花打在脸上身上,用心品味着这难得的世外桃园般的美景。

恋恋不舍地离开瀑布,继续向大山深入走去。本不多的游人,这里就更难得见到一个了,寂寥的大山里,除了潺潺的溪水声,再就是不知名的鸟儿的叫声。骄阳似火般灼烧着大山,在谷底却能感觉到丝丝的凉风。干脆脱了鞋子,淌着溪水,脚踩着石子,又是另一番情趣。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”虽不是月夜,但这也足以叫人流连忘返了。

抬眼向山崖望去,忽觉得有影子闪过。看花眼了?再细看,呀!又是另一阵惊喜:高高的山崖上出现了两只岩羊!岩羊生活在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,是国家保护动物,以草、小灌木、苔藓为主要食物,十分珍贵。那羊的颜色和岩石一样,如果不是在岩石上奔跑,我根本发现不了。真担心它们会摔下来,岩石那么陡!可这担心是多余的,还没等我看仔细,转眼间,那岩羊就灵巧地翻过峭壁消失了。

天色将晚,太阳即将隐到山的那一边。山崖投下的巨大影子已覆盖了小溪,我们不得不向回走了。拖着疲惫却愉快的身子,背着沉甸甸的挎包,我们向莽莽苍苍的贺兰山挥手告别。

 

 

 

 

返回
联系我们
版权所有 Copyright© 2022 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学校(新洲)